日期:2015年07月13日 点击次数:2401 次
1.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只要在学校、在教室,就会有一定的准则和纪律,就会有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期望,一个试图帮助儿童的成人,给儿童多少彰显自己天然特质和独特行为的空间,是很难用数字来界定的。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肯定不能达到“使孩子成为他自己”这一目标。
2.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人是一种精神的动物,无论我们拥有了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感受它,我们就无法从中获得拥有它的乐趣、良好的感受力,以及我们生活所需的丰富度和趣味。
3.让孩子建立起对人类有益的审美观
很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者似乎忘了审美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工具,我们这辈子要过怎样的生活,我们对什么有感受,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对我们的环境能爱护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就会去感染人们消除仇恨、保护动物、保护植物、爱别人如爱家人,不求回报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4.保护孩子天然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
当前人不断地把自己探索发现的内容留给我们,使我们不需要再在他们探索过的领域继续探索时,人类就开始出现只需要记忆和了解前人探索的收获,不再需要自己探索的迹象,人类的探索功能也就开始退化。虽然探索给我们带来乐趣的需求还在,但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却不复存在,于是人就变得死气沉沉,感觉生活没有意义。
5.保护孩子对工作的天然热爱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物种像人类这样需要工作。在人类的生活组成部分中,工作应该被排在第一位。人只要爱工作,就会生活得很有希望和热情, 所以保护孩子的工作热情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6.保护孩子的质疑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
应试教育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老师不从学科的根本意义上带孩子来研究这门学科的来源、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它的使用方法。而是上来就把一个知识点扔给孩子,让孩子记住和理解。这样其实大多数孩子是在学“知道”,不是在学“知识”,更不是在为学科的学习打基础。教育保护孩子的质疑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意味着为孩子创造更加学术的课堂,像对待研究员那样对待孩子。
7.帮助孩子建构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将来成为独立的、能够自己生活的人,但我们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又忘了给他们提供成长为这样的人的机会。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大人会在第一时间冲上去替孩子解决。这样的做法不光是剥夺了孩子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孩子认为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解决,或别人来替他们解决。
8.帮助孩子建构起对人类文化和大自然深深的敬畏
当人类对自己依靠的自然资源产生敬畏时,人类就会由此产生精神的内涵。这些精神的内涵由可视可触摸的物质引发,变为不可视不可触摸的精神品,然后人类需要将这种精神品再次变成可视可触摸的东西,于是就创造出了文字、绘画和音乐。
9.保护孩子使他们头脑清楚
头脑是否清楚,的确跟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们的孩子,能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状态、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别人和别人的关系、物与自己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等明显而准确地表达清楚,这表明他们是幸福的。
10.让孩子站在自主(不是被奖励和惩罚驱动)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儿童时期是以本能为主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本能就去看儿童。如果在教育之下儿童仍然能保留这种本能,说明这个教育是对路的。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儿童能够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选择和判断,说明这个儿童身边的成人将儿童看作儿童,没有急于让孩子成为成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才能在本能和超本能冲突时,理性地判断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理性就是我们说的自我。他们很少会盲从,很少会不理性,也很少会选择破坏性行为,因为他们不会违心地受制于别人。
11.帮助孩子发展对群体的兴趣和良好的社会性能力
只有在自然组织的群体中,儿童才能利用群体中出现的自然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由于群体成员的向心力使得每一个人都不愿离开群体,所以在出现了成长的烦恼时,他们会自然选择成长而不会选择离开,这样才能绝对保证群体中的成员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群体的要求,而不是抱怨和负气离开,使自己放弃了成长的机会。儿童害怕被群体抛弃时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对群体热爱的力量,这一点儿童当下并不能意识到,所以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们虽然受了很多的委屈,却使自己具有了在群体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12.帮助孩子发展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儿童长到5岁,已经开始将自己对物的了解升华为人的精神内容,他们开始对人们为了表达自己所创造的形式感兴趣,这些形式就是文字符号、数学思考和计算技能、绘画、舞蹈、手语等。这时如果恰当设计一些从具象到抽象,从形象到符号的转化内容,并使孩子对人创造的这些文化发生兴趣,在此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小学一年级需要用到的基本技能,将不会使孩子们的建构模式和已建构的内容受到什么影响。关键不在于在这一阶段给孩子教了什么,而在于怎样教,在于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怎样设计得有利于孩子,不破坏孩子的发展。
13.帮助孩子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
只要不被人为地破坏,人天生就能适应于有基本生存条件的任何环境。为了保护人的这种生存本能,我们必须给孩子适应的机会,而不是时刻准备按成人的好恶为孩子进行选择,如:家长喜欢孩子被人夸奖,在环境中一旦有被人夸奖的机会就让孩子接触,负面评价就不让孩子接触;父母受得了的事就让孩子去适应,受不了的事就不让孩子去适应,等等。这样,儿童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环境就会变得不肯定,这个孩子可能就成为无法适应自然人群的人,无法适应承担责任的人,无法适应无人照顾的生活的人……那这个人就是不适应生存的人,也就是没有适应能力的人。
14.帮助孩子建构起崇尚真理、坚守原则的人格特质
很多人一听到原则会害怕,因为原则意味着控制和制约。有人批评原则,说给孩子设立原则破坏了孩子的自由;更有人认为孩子本身就是真理,成人崇敬孩子就是崇敬真理,还给孩子建立什么原则?其实这些观点在某一层面是对的,比如“孩子是真理,我们崇尚孩子就可以了”,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孩子是大自然在人类现象中的再现,儿童的现象就是自然的现象,而自然就是真理。这当然没错,但我们崇尚人类的自然之理,和儿童要不要习得认可真理、尊重真理是两回事。所以一个人听到别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有道理就会认可,会改变自己的想法遵循这个道理,这就意味着通情达理。实际上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原则,有了原则才会感到安心。
15.帮助孩子发展抗冲突的能力
我们认为抵抗力其实就是“皮实”。人怎样才能“皮实”呢?一是经历过了磨炼,二是很少有心理伤痕。曾经很多人认为,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就会有抗风雨的能力。后来人们发现,只有在有爱又经历自然风雨的情况下才能使人具有抗压的能力。如果没有爱只有恶劣的环境,那么这个人可能比被溺爱的人还要不堪风雨和胆怯。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自然地面对挑战和冲突,使自己获得成长,因此他们也就变得“皮实”了。
上海博爱幼儿园咨询热线:021-54434973
沪ICP备15004445号-1 沪公安备 31011202006674号